總裁讀書會 | 吳樂斌:科技強國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發布時間:2024-09-24作者:母基金來源:本站點擊:4504
9月22日,“美好生活,書香中國”城市行活動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式現代化”為題,國科創投董事長吳樂斌受邀發表主題演講《科技強國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以下為演講全文,供行業內人士參考交流】
首先,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科技強國”的歷史發展脈絡。
大約三十年前,我在深圳聽過楊振寧先生作的一個報告,主題叫《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歷史回顧與展望》,他的很多觀點讓我至今受益匪淺。
在科技界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中國古代科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什么后來卻不行了?這里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這個現象。據英國科學博物館的學者Jack Challoner的統計,從舊石器時代(250萬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間產生了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中國有30項,占3%。這30項全部出現在1500年之前,占1500年前全球163項重大發明的18.4%。如果按照科技發展的時間來算,公元1500年以前,中國對世界的科學貢獻是非常顯著的,堪稱世界的科技強國。而其中最后一個發明,是明朝孝宗皇帝在1498年發明的牙刷。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對比。鄭和在時間上比哥倫布早了約90年,船隊的規模、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遙遙領先,航海的路線也更遠。最重要的是,鄭和下西洋更多是一種政府行為,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友好聯系。而哥倫布則不同,他是意大利航海家,尋找新大陸的目的是為了做買賣、收購香料。由于缺乏資金,哥倫布到處游說,最終獲得了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的支持,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拿到募資。哥倫布作為當時船隊的領導,按照現在的說法是基金管理公司的領頭人,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GP的始祖,伊莎貝拉女王也就是LP的始祖。伊莎貝拉女王不惜把自己皇冠上的鉆石都典當了,支持哥倫布去探索,最后發現了美洲大陸。可以說哥倫布航海是一種市場機制、一種投資行為。
1500年之前,中國對世界的科技貢獻巨大,地位顯赫,為什么1500年以后就落后了呢?我從四個維度作了分析。首先是文化創新,17到18世紀以法國為中心發生了啟蒙運動,喊出了著名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第二是制度創新,大概在1602年,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代企業制度的公司——東印度公司。緊接著發生了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產業革命。
在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過程中,世界范圍內也發生了五次科學中心的轉移,第一次是在意大利,第二次是在英國,同時發生了近代科學的革命,第三次是在法國,第四次在德國,第五次在美國,一直到今天美國仍然是世界科學的中心。我查閱資料發現,從2009年到2018年,美國產出的論文約占世界論文總數的27%。按日本著名的科學史學者湯淺光朝提出的理論,一個時期、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成果如果占到當時世界科技成果的25%以上,就可以被稱之為世界科學中心。當前美國仍然是科學中心,而現在我們也提出了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
這五百年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就是“科學家”一詞的出現。1840年休厄爾(William Whewell)在《歸納科學的哲學》中首次使用并對其做出定義。在此之前所有的科學的發明創造,絕大部分都是在好奇心驅動下的“業余”行為。而“科學家”一詞的出現,也標志著科學研究活動作為獨立的社會分工出現。
這個節點,我認為也是科學發展兩個動力的交匯點。科學發展有兩個動力,第一個動力是好奇心,我曾經在很多地方,包括在哈佛大學的校園里講過“五個蘋果”的故事,強調好奇心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從古希臘時代一直到今天,許多的科學發現都是不以功利的物質需求為驅動的。另一個是由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驅動,這在當代科學中表現尤為突出。如果做一個定性表述,以科技創新動力為縱坐標,以科技發展時代為橫坐標,那么好奇動力和需求動力的交叉點便是產業革命的時點。在1840年左右,需求開始超過好奇心成為科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同時這兩個動力的疊加對科技產生強大的作用,促使科技越來越快地向前發展。科技創新推動了社會經濟加速發展,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現代企業制度的誕生又反作用于科技發展,強力推動了科技發展。
從1500年到今天相對應的這段時間,我們看看中國發生了什么。最開始是利瑪竇和徐光啟合作翻譯了《幾何原本》的前六卷,但后來徐光啟因父親去世回家丁憂,待丁憂結束后利瑪竇已離開中國,翻譯工作至此終止。等到清朝后期的李善蘭才接續完成后面九卷的翻譯。但《幾何原本》翻譯完成后便被束之高閣,而此時西方近代科學武裝起來的堅船利炮已經打到了中國。中國5000年以來第一次偉大的制度創新發生在1911年的武漢,就是辛亥革命。在此之前,都是換家族不換制度,所以沒有制度的創新。1919年的五四運動我們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又是一次偉大的人類制度創新。
這五百年間的跨度,能夠讓我們看到科技強國發生的原因,我的體會至少有兩條。第一條,長期的封建制度割裂了科學與市場的關系,沒有市場需求的推動,失去了基本的活力,這是科學技術落后的重要原因。第二個原因是文化層面,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成了很長時期的科舉制度,雖然有其積極的意義,但到后來許多聰明人、讀書人都去學八股文而忽略了數學等自然科學,導致了價值觀的扭曲,扼殺了好奇心。因此,制度層面的封建制度影響和文化層面的封建文化影響,至少這兩個原因可以回應“李約瑟之問”。
其次,我談一談科技強國建設的展望。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今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正向著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加速邁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我們明確了要求、繪制了藍圖。那么與美國這樣的科學中心、科學強國相比,中國存在哪些差距。
首先,從科技投入進行分析。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將其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在科技投入上存在一定特點。一方面,從投入百分比而言,韓國比我國高;另一方面,從投入的絕對值來看,美國比我國高。此外,我國目前統計科技投入的口徑更多是所謂的“六路大軍”,但其中企業這一塊的投入仍需大大加強。
其次,從科技產出進行分析。2024年6月18日,自然科學期刊Nature發布了基于學術論文發表數量等的全球大學和研究機構排名——“Nature Index Research Leaders 2024”,中國在綜合排名中超越美國,首次位居綜合第一名。再看授權發明專利數量,我國的專利數目前已經超過了美國。但需注意的是,專利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還包括質量以及專利的應用情況。在很多場合中我都曾提到過這一點。
當前黨中央提出建設科技強國,其路徑在二十屆三中全會中有明確指出,即實施新型舉國體制。新型舉國體制可理解為三句話:第一,國家確定目標;第二,引入市場機制;第三,確保產權清晰。對于市場機制的內涵,我有三點感悟:其一,承認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具有一致性,充分尊重和保護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其二,將競爭作為發展的主要形式;其三,競爭必須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和規則之下進行。
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制定文件并強調要進行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我在科學院工作期間,曾參與“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工作,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新工程得到了黨中央的支持??萍疾吭O立了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辦公室,科技創新體系明確提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政策和措施,而現在我們也正在沿著這條道路前行。
我國對于建設科技創新體系有著全面布局。國家多次強調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從科學發展歷史和規律來看,基礎研究的關鍵是對人的重視,特別是對科學家的重視,中國科學院率先提出百人計劃,隨后國家實施了千人計劃。應用研究方面,當前國家正在重點布局國家實驗室。同時,新型研發機構也至關重要,北京、上海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前不久國務院提出要壯大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我認為這些資本首先應投向新型研發機構,因為15年的周期完全可以培養一只孵化科技成果的“老母雞”。目前大部分基金只是投項目,未來或許可以投資科研機構,機構與項目投資形成基金組合,在國際范圍內進行創新。
再接著談科技企業的發展。眾所周知,美國的創新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企業,而科技企業主要來自硅谷。在硅谷的所有成功因素中,基金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科學技術正是通過基金這一紐帶與市場取得直接聯系。我國明確提出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當前呈現出非常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最近十幾年,中國科技的若干指標在國際上取得了長足進展。我認為,中國建設科技強國指日可待,并且會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關鍵的引領作用。